文章
  • 文章
搜索
商务:niukoujiaoyu@126.com

400-806-3577

0531-8916-7777

首页 >> 学术动态 >>学术成果 >> 应对家庭教育焦虑的成长心智模式构建
详细内容

应对家庭教育焦虑的成长心智模式构建


(1.四川省大邑县南街小学,四川成都 611330;2.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 610106;
3.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学院,四川成都 610218)*
摘 要:家长对孩子教育越焦虑,孩子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越突出。通过剖析现行解决策略,引入心理学理性情绪认知疗法,利用成长心智模式应对家庭教育焦虑问题,即家庭教育需具备父母成长意识和孩子教育的成长成才观。成长心智模式构建以“培养孩子成人”为核心理念,注重终身成长“五大能力”、人格培养“五个关键期”、家长育儿“五项能力要素”,帮助家长摆脱焦虑,实现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关键词:家庭教育焦虑;成长心智模式;构建策略doi:10.3969/j.issn.2095-5642.2021.02.009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5642(2021)02-0062-0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1]。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命运、社会和谐,也影响着个人成长、终身幸福。正因为教育地位日益重要,人们对此孜孜以求,因此,在这条不断探索的路上,越来越多家长表现出一种浮躁和焦虑的情绪。家庭教育作为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不言而喻。然而,自21 世纪以来,家庭教育中的教育焦虑现象越来越明显,困扰着无数家庭。与此同时,这一问题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数据库为例,检索可知1996-2015 年20 年内相关研究成果仅有7 篇,而2016 年至今近5 年相关研究成果便有26 篇,且研究内容多聚焦在家庭教育焦虑现状及其产生原因上,而关于其应对策略的探索还存在明显不足。高聪认为家庭教育焦虑来自家长的“不当的比较”[2];赵培浩、邬欣言将其概括为家庭教育负担增加、“减负”问题屡减屡增,以及超前教育现象严重所引发的影响[3];而蒋庆荣通过访谈调查分析,发现家庭教育焦虑的原因是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急速期盼、对学校的超现实要求以及其自身对教育的认知不足[4]。学者和一线教育工作者们从多角度分析了家庭教育焦虑的现状与成因,为进一步研究和应对家庭教育焦虑现状打下了基础,但如何应对家庭教育焦虑成为当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焦虑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竞争加剧,家长们开始前所未有地关注孩子成长、重视家庭教育。调研发现,中国在全世界国家中对教育的投入居于前列,但奇怪的是,伴随着教育的投入,家庭教育焦虑却有增无减。智课教育2018 年发布的《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中显示,在被调查的70、80、90 后家长中,有近70%表达了焦虑,其中不少家长在孩子婴儿期便开始焦虑,在幼儿到小学阶段最为突出,初中到大学阶段逐渐下降。学习成绩、校园安全、手机上瘾、学区房、升学、留学、课外培训、成长问题、未来发展、性教育、青春期、早恋等都成为家庭教育焦虑的主要因素[5]。
靳宁宁将这种家庭教育焦虑概括为“贯穿整个教育的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重负’的压力、在教育结果方面对‘教育无能’的担忧”[6]。吴信英认为,“教育焦虑现象与家长教育期望不当、教育竞争秩序不良、社会转型发展等因素密切相关”[7]。基于此,结合《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家长的教育焦虑可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关于孩子学习问题的焦虑,包含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机会以及学习环境等方面。其主要表现为家长对孩子当前的学习状态和成效等不满意;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或成绩上不去;孩子的学习习惯差,学习效率低,缺乏专注力,同时部分孩子沉溺于手机、电视、电脑、网络游戏等无法自拔;孩子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意志力薄弱,学习能力不足,迫切需要方法指导却又“寻而不得”或是难以抉择。在传统观念与主观意识驱动下,家长纷纷加入了如何抢占好学校、好老师、好资源、好平台等“大军”之中,甘
于奔波辗转,终致身心俱疲。
二是关于孩子职业生涯的焦虑,主要表现为对孩子如何择校、如何选专业、如何择业以及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过分担忧。这一方面在中考、高考阶段家长中尤为突出,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不少小学阶段家长已经开始为孩子择校等问题而焦心。
三是关于孩子的人格品质的焦虑。如何正确教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让孩子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地成长,是家长们心中的困扰。处于信息时代的今天,各类关于孩子成长问题的新闻、网络舆论信息等铺天盖地,浮躁、焦虑等情绪也随之被放大。
单家银、胡亚飞、康凯等学者将这种焦虑总结为家长为了孩子成长而表现出的经济、精力和能力上的“力不从心”,从而引起了不当的认知和行为[8]。甚至有部分家庭的教育焦虑现象较为严重,已超出合理负面情绪的范畴,产生了一种“教育焦虑症”,形成病理性焦虑,即因对孩子教育的过度焦虑与担忧产生过度恐慌、过分敏感、过多控制或是刻意回避等心理与行为[9]。对于孩子教育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有27%的家长已达到“非常焦虑”程度,这一数据已超过家长焦虑数据的三分之一[5]。患上家庭“教育焦虑症”的家长,其表现往往为精神紧张、容易失眠,食量暴增或骤减,当提到孩子学习问题,便神经紧张、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动辄打骂,时而又悔恨自责,歇斯底里,而孩子的人格形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被影响;还有的家长因为焦虑,无法正确地看待孩子的成长变化和得失,选择避而不见、“漠不关心”,这又将导致孩子遭遇家庭教育缺位所带来的后果。可见,“教育焦虑症”已逐渐成为侵害家长和孩子身心与成长的“隐形杀手”。
二、解决家庭教育焦虑的现行模式解析
针对家庭教育焦虑问题,业内专家、教培机构、家长等都进行了多方探索,目前,现行的解决家庭教育焦虑的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行动调节模式
该模式认为教育焦虑源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父母教养方式的改变,社会、生活及周边环境的变化等,而解决家庭教育焦虑问题就是要改善外部环境或消减外部环境因素对孩子的不良影响。研究发现,
“母亲的惩罚/严厉行为和父亲的民主/信任行为、过度保护行为对小学儿童的焦虑情绪有着显著影响”[10],用行动调节模式来解决此类焦虑问题,就是要求父母以改变教养方式来引导孩子成长。这一策略注重行动调节,通常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分析找出关键影响因素,并设置一定的目标进行针对性培训,促进学习和能力提高,从而帮助家长缓解焦虑。该模式在教培市场运用广泛,如各类学科辅导班,阅读、写作、语法、口语表达等专项训练营以及“爬藤计划”“跳绳培训班”等。由于目标明确,针对性强,能够使孩子在一定时间内某一方面的能力增强或问题缓解,见效快、表征明显,该模式受到了家长们的普遍青睐。
(二)认知调节模式
与行动调节模式相反,认知调节模式认为教育焦虑源于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强调解决家庭教育焦虑就是要树立良好的育儿理念,引导孩子不断地完善自我,强化认知、健全人格。章乐认为,解决焦虑问题需要注重对人的价值观、合理的理性观以及共享式自我观等方面的培养[11]。这一模式强调从认知的角度来解决家庭教育焦虑,注重提高个体认知、自我认识与内在修养,从而由内而外地引导孩子成人成才。基于此,社会上各种育儿理念层出不穷,如虎妈狼爸、“鸡娃”操作、“推娃”现象、棍棒教子、“哈佛女孩”,等等。与此同时,教培市场上也开设很多类似课程,如“国学班”、全脑灵动、各类兴趣班等。国学热、脑力热、兴趣热等现象在家长圈中风靡一时。
(三)观察体验模式
该模式通过观察与体验的方式,帮助孩子提高认识、提升能力,从而达到解决家庭教育焦虑的目的。在该模式中,通常以观察体验式项目与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如各类研学旅行、游学项目、冬夏令营、科创体验、素质拓展、文创基地参观、职业体验、各类项目与综合实践等。开展这些活动或项目的营地或者基地的运营模式通常包含公建公办、公建民营与公私合作[12],其优势在于或稳定、利于监管,或灵活、多样性高,发挥着一定的教育作用。由于政府部门的倡导和私立民营企业等的介入,该模式具有高宣传、创新效应、高曝光度等特点,也能够整合并提供一些相对较好的资源,契合家长心理,特别是对子女有较高期望并能接受教育上的高投入、高消费的家庭,成为近些年的教育流行趋势。
三、成长心智模式的提出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对18 个省市181 832 人调查发现,中学生自杀行为具有暴发性,而“青少年心理-情绪障碍的聚集程度越高,自杀可能性越大”[13]。全国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研究对21 个城市26 所高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12 种人格障碍亚型的阳性检出率最高为表演型(27.6%),其次为强迫型(19.2%)、边缘型(17.7%)和自恋型(14.5%)[14]。家庭教育焦虑越重,孩子问题越多。
虽然现行模式在实践中迎合了部分家长的意愿,但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是功利主义色彩浓厚,强调短期实效,成为“功利主义文化的折射”[15]。正如上官子木所言,今日的父母“花费在孩子身上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当年我们的父母”[16]。在这种功利主义文化下,家长们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还有精力、金钱与各种资源。择校、择师、选学区房、上辅导班、与老师拉关系、争表现等,为抢占各种优质资源,家长们绞尽脑汁,疲于奔波。二是现行策略的科学性与操作性还不足。各种育儿理念层出不穷,难辨真伪,加之利益因素的影响,教培市场的推动,家长的急切和盲目,便产生了诸如“量子波动速读”[17]、“唾液测天赋”[18]这样的荒诞事件。三是现行模式还不够深入,未能从根本上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与家庭教育需要。对于项目和资源,缺乏深入挖掘,操作体系还不健全,资源利用不充分,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华而不实。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与“理想化”的策略,非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加剧家庭教育焦虑现象。四是个别模式中对家庭经济等条件要求较高,对于富裕家庭、中产家庭和普通家庭并不能提供公平的机会,从而也滋生了不同阶级家庭不同类型与程度的教育焦虑。
帮助家长摆脱家庭教育焦虑,要从根本上出发。首先要正确认识解决家庭教育焦虑的意义。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社区教育等各种教育类型中,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占据了50%以上,对促进孩子成长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同时,在当前国家推行素质教育与“教育减负”等政策下,不仅关注孩子的成绩,对孩子身心与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家庭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家庭教育焦虑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摆脱家庭教育焦虑将有助于推进家庭教育,促进家长和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发展。其次,美国著名心理学大师阿尔伯特·埃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认为“人们并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而是被他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观念搞得心烦意乱”[19],这种看法或观念可能引起不健康的焦虑,产生非理性行为,从而干扰人们解决问题与应对危险的能力。因此,家庭的教育焦虑,实际上并不是家长对于孩子教育成长中遇到问题的焦虑,而是对于如何看待、解决这些问题,以避免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和增加积极影响的焦虑,也就是对于“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焦虑。著名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认为,“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20]。我国现行教育政策也强调“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考大学”“找好工作”并不是孩子成长的终极目标,也不能成为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所以,要解决家庭教育焦虑,家长就必须摆脱传统型思维模式,转向成长型思维模式。
一个人是否焦虑,受其认知、情绪、行为以及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19]。通过对家长心智成长路径的探索,基于家庭教育焦虑现状,提出了应对家庭教育焦虑的成长心智模式。这一模式,以培养孩子成长为核心,力求通过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等相关知识,对家庭教育过程中孩子的成长和家长的成长进行研究分析,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助力孩子成长的同时,帮助家长摆脱家庭教育焦虑,实现家长的自我成长。
四、成长心智模式的构建
(一)以“培养孩子成人”为核心理念
家长的关注点始终在孩子身上,如何培养孩子成人成才是家长共同的困惑。因此,成长心智模式的构建,必须要基于家庭教育焦虑的“真问题”,将目标与核心聚焦在“培养孩子成人”这一关键问题上。
1.家长要树立孩子教育的成长成才观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教育。家长们对孩子都抱着满满的期望,希望孩子将来“出人头地”“找个好工作”“有钱”“有地位”“生活幸福”“受人尊重”,等等。对于孩子的未来,虽然家长们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在最终目标上却高度一致,就是希望孩子成人成才,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要实现这个目标,家长究竟应该将孩子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便成为了家庭教育与教育焦虑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著名心理学家乔·欧文(Jo Owen)历经14 年在全球范围内对155 位杰出人士调研发现:一个人的成长、成功离不开志存高远、勇于行动、坚韧不屈、积极乐观、承担责任、勇于合作和不断成长等七种品质[21]。此外,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当今的孩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需要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技能,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应对更棘手的问题与更沉重的压力。孩子的成长,已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更包含了人格品质、价值观念、道德修养等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引导孩子学会求索知识、探索真理、掌握真本领,还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积极的价值观、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成为有理想、有修养、敢担当、愿奉献的时代青年和终身成长的幸福人。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引导,包括文化知识的传递交流、意志行为的规范引导、生命内涵的感悟,以及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的应对与处理,等等,孩子在实践中学会自主成长。
2.家长应树立自我成长意识
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富媒体时代,手机、电脑、各种智能设备、AI 技术产品等,已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接触到更多新奇的事物和“高科技”,思维更灵活多变,但面对的诱惑也更多。在传统文化下,家长为子女无私奉献、倾尽所有的做法,已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与孩子发展的需求。然而,当前仍然还有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放弃理想、自由、事业、爱好,将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孩子身上,甘心做起“全职妈妈”“全职爸爸”。这种现象带来的结果便是家长的进步跟不上发展的需求,从而引发焦虑。有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75%的家长为自身发展感到高度焦虑[22]。这种焦虑不仅影响了家长的工作、生活,也同样影响着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成长依赖于家长的成长。家长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强获得感与幸福感,这样才能将美好浸润于孩子的教育中;也只有不断成长,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更先进的育儿理念,给予孩子更好的教育。
(二)成长心智模式的模型构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家长关注,例如,孩子的道德发展、精神幸福、知识、教养、理想、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职业、追求以及家庭教育素养和能力水平等。其中,终身成长、人格健全与家长能力成为最关键的部分。一个终身成长的人,将拥有持续的发展力,在成长的路上可以更好地运用知识与技能,更清晰地认识和思考人生、生命、未来与自我价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素养,为社会与他人创造价值,并让自己获得意义感与幸福感;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具有积极客观的自我认识,正视现实,对他人和社会具有理性认知,有健康的体魄、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有良好、稳定、协调的人际关系,独立的自我意识,有责任感和创造力,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也能努力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这无疑契合于家长们对于培养孩子的期望。而要培养人格健全、终身成长的孩子,也取决于家长育儿的能力水平。因此,要构建成长心智模式,就必须重视以下三个方面,挖掘和把握其中的关键要素。
1.终身成长
一个人要实现终身成长,就必须具备终身成长的能力。这些能力可以帮助其在困难时顽强不屈,在学习中提升修养,在竞争中成就自我,在人与社会中和谐共融,更重要的是,拥有持续的生命力,才能实现发展。这些能力集中体现在五个方面,即积极价值观、健全人格、自主学习力、较高的情商以及健康生活的能力。每一种能力赋予孩子一种终身成长不可或缺的力量,为其积蓄源源不断的能量。
2.人格培养
从心理学角度看,弗洛伊德(Freud)、皮亚杰(Piaget)与埃里克森(Erikson)等人先后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与人格发展理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与认知规律,其人格发展也各不相同。从教育角度来看,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接受着不同阶段的教育,并且家长的教育焦虑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焦虑表现与焦虑程度都各不相同。这与儿童的认知与人格发展规律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家庭教育焦虑在婴幼儿至高中阶段表现明显,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其成人后的作用越来越小。因此,综合以上特征可以确定,0~18 岁是孩子人格养成的关键时期。这个关键期通常包含五个重要阶段:婴幼儿期(0~3 岁)、幼儿期(3~6 岁)、小学期(6~12 岁)、初中期(12~15 岁)和高中期(15~18岁)。孩子在每个阶段集中表现了不同的特征,把握这些特征,将有利于掌握孩子的认知与人格发展规律,有助于孩子的人格培养。
3.家长能力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的思想意识、态度、言行等对孩子都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能力也直接关乎孩子的成长。除了要具备孩子教育的成长成才观和家长的自我成长意识,家长还应具备善于利用生活元素进行教育的能力,用身边事物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和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亲子关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亲子沟通也有利于儿童生活、交往与学习,是儿童发展的基础。要促成良好的亲子沟通,家长必须学会爱与沟通,体会和尊重孩子的情感,用一颗健康阳光的心去感染孩子,为孩子铺就成长的道路。这些必备的能力可以概括为:“培育大树”“生活育儿”“父母成长”“爱与沟通”“心理健康”等五大能力,需要家长们不断修炼和提升。
由此,成长心智模式的构建轮廓已清晰,其构建模型如图1 所示。构建成长心智模式就是要以“培养孩子成人”为核心理念,通过注重终身成长“五大能力”,把握人格培养“五个关键期”,提升家长育儿“五项能力”,从而帮助家长摆脱教育焦虑,实现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五、成长心智模式的运用思路
运用成长心智模式解决家庭教育焦虑问题,就是基于其核心理念,从关键要素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逐渐摆脱焦虑,实现成长的目的。
(一)培养孩子终身成长“五大能力”
终身成长的“五大能力”包含积极价值观、健全人格、自主学习力、较高的情商素质以及健康生活的能力。其一,积极的价值观是一种内生的积极价值追求,是着眼于人类整体利益的终极理想,浸润着公益精神与理想追求。引导孩子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家长要注意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孩子的公益精神,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支持其实现自己的梦想。其二,完整知识结构包括常识、身心健康、科学素养、公共规则的坚守等。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不仅要注重孩子对于知识的获取,还要培养孩子有教养、自食其力、战胜困难的能力,坚持运动的能力,以及自觉与
反思能力,将孩子培养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其三,自主学习能力是孩子学习成长的竞争力。学习能力除了受遗传与天赋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训练与孩子的思维方式。良好的习惯与思维方式,往往能帮助孩子在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长要注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孩子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断提高职业认识,明确学习的目标与责任,学会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和创造。
其四,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情商的培养十分重要,奠定其一生幸福的基础。培养孩子较高的情商素质,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学会认知自我、树立底线意识、认知和调节自我情绪、学会表达与自我激励,学会观察、体会、倾听、提问、协商、合作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使孩子具备良好心理自愈力和持续社会发展力。
其五,健康是孩子成长源源不断的能量。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得出:健康=生活方式+遗传+社会+医疗+气候,其中各因素比例为60∶15∶10∶8∶7,生活方式成为了决定一个人健康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培养孩子健康生活的能力,需要从小抓起,养成良好的运动能力、饮食习惯以及健康的生活休闲方式,能够关注并主动调节自己的身心发展状态,积攒持续的生命力。
(二)把握孩子人格培养“五个关键期”
成长心智模式中,人格培养的“五个关键期”包含了婴幼儿期、幼儿期、小学期、初中期和高中期。每个时期的家庭教育焦虑表现不同,孩子遇到的成长问题也各不相同。婴幼儿期的孩子初来人世,需要感知、协调,与周围的世界建立联系,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家长应注意对孩子爱抚、陪伴,为孩子创造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培养孩子的安全感与稳定、平和的人格气质。幼儿期孩子通常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家长要积极鼓励孩子进行探索,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让孩子学会适应幼儿园生活、同伴生活以及家庭生活。小学段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但认知不足,习惯和性格逐步养成但不稳定因素多,容易出现心理冲突。这个时期,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留心观察,带孩子多接触、多探索、多尝试,激发和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积极的性格,引导其正确看待责任与得失。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的公益精神。而初中期孩子刚步入青春期,身体出现了第二性征等变化,逐渐有了自我独立意识,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不成熟,容易受外界影响。这时家长要关注孩子的青春期发展,及时给予关爱、沟通,帮助孩子解决青春期自我同一性问题,引导孩子认识人性,学会理解、敬畏生命。同时,让孩子加强锻炼,培养其抗压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应对压力。高中孩子则需要面对高考、择校与职业规划问题。这个时期,家长可通过自我认识、职业认知以及梦想与规划等引导孩子明确人生追求,科学择校和职业规划。
(三)提升家长育儿“五项能力”
家长的育儿能力是孩子成长的奠基,在孩子的教育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虽然很多家长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也正因为此,他们对自己的教育能力感到焦虑,担心能力不够,教不好孩子,影响孩子的一生。要克服这样的焦虑,家长也必须成长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
首先,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家长不是孩子的塑造者,而应该是教育引导者。家长要不断提升“培育大树”的能力,像培育大树一样培育孩子,从思想、态度到行为引导,给予孩子必要支持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干预,让孩子在生活与实践中,逐步学会自主生长。
其次,家庭教育是孩子学习与生活的纽带。在孩子的成长陪伴中,家长也要提升“生活育儿”能力,发现身边的教育元素,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生活的环境,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家长应该具有成长型思维,不断学习、提高自我,言传身教,与孩子一起努力,让孩子看到家长的付出与成长,体会奋斗的意义。与此同时,家长还应学会“爱与沟通”,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成长过程中,关爱而不溺爱、指导而不冷漠,主动沟通,给予孩子精神的依托与成长的助力。最后,在孩子成长的路上,难免遇到困难、挫折以及各种诱惑,对其心理产生影响。家长需要保持健康的身心,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给予正向沟通与引导,从而促使孩子始终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六、结语
应对家庭教育焦虑的成长心智模式的构建,是对当前普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家庭教育焦虑问题的理性思考。通过对教育育人本质的再认识,结合教育学、心理学、脑科学等相关理论,科学认识和分析现行解决模式的缺陷和家庭教育焦虑的核心因素,从育人出发,以“培养孩子成人”核心理念为导向,提出了孩子终身成长“五大能力”、孩子人格培养的“五个关键期”以及家长育儿“五项能力”要素,以期能帮助家长逐渐摆脱家庭教育焦虑,实现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0-09-26].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 高聪.家长的焦虑来自不当比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4):78.
[3] 赵培浩,邬欣言.社会心理学视域下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的“火山模型”[J].教育视界,2019(5):8-11.
[4] 蒋庆荣.幼小衔接期家长教育焦虑的质性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4(5):115-118.
[5] 新浪教育.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报告发布:家长综合焦虑指数达67 点[EB/OL].(2018-09-16)[2019-12-07].http://edu.sina.com.cn/zxx/2018-09-16/doc-ifxeuwwr4952738.shtml.
[6] 靳宁宁.国内教育焦虑研究述评[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3):31-35.
[7] 吴信英.教育焦虑现象的成因及纾解之道[J].人民论坛,2019(24):138-139.
[8] 单家银,胡亚飞,康凯.中小学生家长教育焦虑的质性研究[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6,11(6):403-406.
[9] 陈华仔,肖维.中国家长“教育焦虑症”现象解读[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2):18-23.
[10] 孙永明,芦咏莉,董奇.父、母教育行为的结构及其与小学儿童焦虑情绪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3):14-18.
[11] 章乐.现代人的生存焦虑与体认自我限度的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2015(1):49-57.
[12] 孟久儿.厚基础·重运营·稳发展:国家级研学实践教育营地的运营与发展[J].中小学管理,2019(11):46-49.
[13] 凌辉,黄希庭,窦刚,等.中国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2008(2):277-281.
[14] 季成叶,陈天娇.中学生自杀行为流行现状及其与心理———情绪障碍的关联[J].中国学校卫生:2009(2):112-115.
[15] 王洪才.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J].探索与争鸣,2012(2):65-70.
[16] 上官子木.今日做父母[J].社会,2000(3):28-29.
[17] 陈科峰.“量子波动速读”火爆折射教育焦虑[N].宁波日报,2019-10-17(5).
[18] 杨可然.“唾液测天赋”为啥这么火? [N].内蒙古日报(汉),2019-04-08(6).
[19] 埃利斯.控制焦虑[M].李卫娟,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20] 康德.康德教育论[M].瞿菊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
[21] 欧文.成长型思维[M].傅婧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
[22] 李新玲.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家长比较焦虑[N].中国青年报,2018-09-18(4).

快捷服务
新闻中心
关注微信公众号纽扣教育
版权所有:纽扣教育科技研究院  
关注微信公众号纽扣家庭教育
  • 电话直呼

技术支持: 97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