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庭教育研究 >>家庭教育研究 >> 看懂了《热辣滚烫》这3个细节,我才发现,孩子动不动就躺平的病根原来是这样……
详细内容

看懂了《热辣滚烫》这3个细节,我才发现,孩子动不动就躺平的病根原来是这样……


“头不梳、脸不洗、身形臃肿、行为懒散.......


早上太阳都射眼睛了,终于看到人起来了,结果醒是醒了,好像也不知道该干什么。”


这是春节档热门电影《热辣滚烫》中的乐莹,也是才过去的寒假里,很多孩子的真实生活状态:


作业催着、骂着才去写,不盯着就不写;


注意力不集中,拖拉磨蹭,总是有各种借口;


玩起手机就放不下,嘴上答应地好好的,就是没行动;


……


面对这种“无动于衷”的懒散,作为父母的我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终只能无奈地摇头!


可是,导致孩子出现躺平摆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作为父母,我们又该如何智慧育儿,真正陪伴孩子长大?


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电影《热辣滚烫》的世界,寻找孩子“躺平摆烂”的原因,以及帮助他们走出“躺平”、“摆烂”的科学方法。



01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

导致孩子躺平、摆烂的根源



电影《热辣滚烫》中有3个细节,揭示了乐莹的成长经历:


一是,乐莹妈妈接受采访时说,他和乐莹爸爸早年忙生意,忽视了孩子的教育。

 

这里告诉我们,乐莹的童年缺少父母陪伴,她和妹妹乐丹应该是跟着姥姥长大。

 

父母对她的爱,并不是一直如此,而是带“补偿”性的。

 

乐莹不愿出门,赖在家里“躺平”过着混吃等死的日子,父母只是口头说教,并没有制止,导致乐莹进一步摆烂。

 

图片


二是,电影中,乐莹妹妹乐丹婚内出轨生子,被扫地出门,回了娘家,却对乐莹各种瞧不上。

 

恶语相向不说,还要求过户姥姥留给乐莹的房子为自己女儿上学,并动手打乐莹。


面对姐妹俩的撕打,妈妈在一旁手足无措。

 

从这个细节,我们发现,乐丹即便自己过得不好,甚至有求于乐莹,但在“失败”的乐莹面前,也优越感十足。

 

在这个家庭里,妹妹欺负姐姐,是常态,父母根本没办法。

 

乐莹的父母和姥姥在姐妹俩的教育上,只有爱没有“力量”。


乐莹和乐丹存在一种“竞争”关系,乐莹一直是很“弱”的一方。

 

姥姥去世后,没有把房子留给乐莹父母或妹妹,而是留给了乐莹(估计那时乐丹已经结婚有房,而乐莹在家无业)。

 

虽然姥姥是“好心”,但也从侧面印证:乐莹是家里最“弱”的那一个(因为,弱才需要特别照顾)。

 

图片

三是,乐莹和闺蜜莉莉都属于胖胖的体型,在聊天时,闺蜜透露,她和乐莹从小就受班里人欺负。

 

乐莹在参加表妹策划的综艺时,也吐露过一句真心话:我很想对人好,但每次都受伤。

 

这说明,乐莹很可能从小就胖,并因此受到过欺凌,才和有同样遭遇的莉莉,成了好朋友。

 

她曾经为获得喜爱、获得肯定努力过,但从来没获得正向反馈,反而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

 

就算这唯一的朋友,在电影中也背叛了她。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习得性无助


说的是,如果一个人怎么努力都是失败,他就会彻底放弃努力。


图片


乐莹在家庭、在学校、在各种人际关系中,总是“输”,让她潜移默化地认同“自己就是很弱、很差”这个“事实”(也为后面她为什么那么需要“赢”铺垫)。

 

身边的人给不了乐莹有力的支持,乐莹自己又没能力爬出来,她才陷入了一种弥漫性的、稳定的、负面的认知行为模式


才远离社会,一躺就是10年。

 

生活中,很多“躺平”、“摆烂”的孩子,不见得是乐莹一样的成长经历,但你会发现,他们大都有着同样的成长底色——“无助”。

 

家庭支持不够、总处于弱势地位、总得不到正向反馈......


具体可能是:


总被告诉要怎么做,却从未得到过具体、有效的指导;


总被“权力”压制,被灌输要服从才是懂事,才能获得喜爱;


道理听着都对,但传达的全是“否定”,加深对自我的怀疑;


无数事实证明,自己真的做什么都“不成”......


当孩子总收到这样的负面反馈,内在动力没了,才会把心里的“病”,表现在躯体上。

 

我们只有看到问题的来处,才不会轻易下定义说:“至于吗?”、“你就是懒。”、“你根本没用功!”


才能理解“躺平”、“摆烂”,只不过是他们为自己请的“病假”。


真正的病,在根儿里。



02

躺平、摆烂、抑郁其实都是

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



中国有句老话,叫“病急乱投医”。

 

孩子生了“只想躺平”的病后,也做出过很多次“努力”,只是这些努力,不被看见,还常常被认为“可笑”。

 

乐莹在经历渣男出轨、闺蜜背叛,妹妹大打出手后,终于搬出去住了,还自己找了工作。

 

但紧跟“独立”走向的,也不是大家期盼的“华丽转身”,而是一次接一次的“忍让”、“讨好”:

 

乐莹作为伴娘,出现在了闺蜜和渣男的婚礼上;

 

她依然把房子过户给了妹妹;

 

好不容易谈了场恋爱,却连自己喜欢吃什么都不敢说,在对方否认恋情时,不发一言;

 

甚至明知被表妹欺骗,还配合演完“晕倒”戏码,转头没有发脾气,而是跳了楼。


不是要“独立”吗,不是说“觉醒”吗?


怎么还这么幼稚、这么窝囊呢!真的是这样吗?

 

乐莹虽然还是不知道该干嘛,但她离了家,交了新朋友,她知道了“她想赢”。

 


作家刘娜分享过自己好友女儿的经历,那是一个单亲妈妈,坚强、努力,却亲手把女儿推向抑郁症的深渊。

 

独自拉扯女儿长大,这位妈妈很想证明给前夫看,给外人看,所以把全部的期待都强加在原本活泼、灵动的女儿身上。

 

给女儿报这样那样的补习班,逼她学这样那样的特长,要求她必须每次考到班级前三。

 

女儿要是抗议不满,妈妈就情感绑架:“我一个人把你拉扯大,容易吗?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就在她以为女儿高考后有机会去哈佛深造时,女儿突然对学习没了兴趣,对一切都提不起热情,目光呆滞,动不动就掉眼泪,还扬言要自杀。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如愿照着父母设计好的蓝图蓬勃生长。

 

如果父母的强势、压迫,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时间久了,他就放弃挣扎,放弃自己了。

 


03

给孩子爱与尊重,

才是让孩子走出躺平摆烂的最佳方法



自然不是死磕“躺平”、“摆烂”的各种表象——“不许耍手机”、“别懒了”、“好好学习”。


而是从“能量”层面去解决。

 

《热辣滚烫》中,贾玲给了我们答案。


1

做孩子人生的观众,为孩子鼓掌喝彩


乐莹练拳击是为了参加职业比赛,虽然训练一年达到了参赛标准,但跟其他有着丰富经验的选手比起来,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她一上场,就被对手压着打,几次三番被打倒在地,被打得鼻血直流、鼻青脸肿。

 

她的父母坐在台下,看着她一次次被打倒,又一次次站起来。


他们没有一句劝阻,不是不心疼,是因为他们明白,坚持打完比赛是女儿的愿望。

 

看着女儿坚持到最后一刻,他们默默给女儿鼓掌。


有时候就是这样,父母不必帮孩子扫平所有障碍,只要静静陪伴,为孩子的坚持鼓掌喝彩,孩子就会悄悄强大起来。

 

很多时候,一个人之所以迷茫和痛苦,是因为看不见真实的自己。

 

当我们允许孩子听清内心的真实声音时,自设的囚禁便开始松动。


而当我们能真正看见孩子心底的渴求,自我救赎也就开始了


图片


2

让孩子“赢一次”,帮孩子从“我不行”

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


微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曾经是出了名的大懒虫(男版乐莹),为了把自己从“肥宅”中解救出来,他给自己制定了几百个微习惯。

 

每一个微习惯都是一个小关卡,斯蒂芬不停的闯关,过了一关就是赢了一次,就这样他收获了无数次“赢”的体验。

 

两年后,他竟意外拥有了梦想中的体格,写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读的书是过去的10倍,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所有人都讨厌失败,喜欢成功,孩子也一样。



《热辣滚烫》最精彩的部分是结局:


贾玲并没有把乐莹塑造成:瘦身成功后,“华丽变身”、“魅力四射”,干趴专业选手,“啪啪打脸”前男友的大女主。


而是让乐莹输了比赛,赢了自己——坚持打完比赛,并对前男友说出曾经不敢说出口的话,“我不喜欢吃牛蛙”、“看心情”。


这里的“赢”,已经从以前的向外寻(讨好,别人不认同就觉得自己是loser),转变为了向内寻(我的感受很重要,我认为我赢了就好)!


这也才是我们帮助孩子走出“外在评价”困扰,告别摆烂,获得“稳定自我”的真正路径。


图片

现在的教育都把成绩看做唯一的衡量标准,分数高是成功,分数低就是失败,孩子一学期的努力,最后都是一锤子买卖。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如何体验成功?让孩子获得“赢一次”的体验,父母是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重要方法。


纽扣家庭教育集团,作为一家专业的心理服务机构,在以往咨询过的案例中发现,许多孩子躺平、摆烂的背后的都是父母家庭教育的缺失。


根据每个家庭的教育问题,我们研发出了“双轨动力教育服务系统”。


通过双轨动力系统教育方式,帮助家长更多地了解了自己的孩子,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心理状态和各个年龄段的变化,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沟通和引导。


针对孩子的“躺平”、“摆烂”现象,我们会根据系统的科学模式帮助家长提供解决方案。


引导家长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或问题。


指导家长加强与孩子的亲子关系,给予倾听、理解和支持,增强孩子自信;协助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和生活计划,结合其年龄、性格和兴趣,设计个性化成长路径,并鼓励参与各种有益活动。


通过这一系统,引导孩子增加信心,积蓄能量,拥有赢下去的动力。


03

先爱自己,再教会孩子爱自己


似乎很多人都像练拳击前的乐莹——


  //  

看起来是那么包容,唯独对自己不包容;


看起来比谁都和善,唯独对自己不和善;


看起来什么都接纳,唯独对自己不接纳。


我们把好的、善的、美的那一面朝向别人,把坏的、苦的、痛的一面留给自己。

 

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忘了我们自己也会痛、会伤心,需要被关注和理解。

 

演员朱珠曾说:


一个健康快乐的妈妈才是一个好妈妈的基础。只有让自己拥有好身体、好情绪,做一个懂得爱自己的妈妈,才有能力去爱孩子和身边的人。


尤其是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管得越多,错得越多。


不如把精力放回到自己身上。


因为,一个懂得爱自己的妈妈,本身就是阳光积极的。


而这种满满的正能量,会在无形中对孩子产生最有利的影响。

你的包容、和善、接纳,饱含着对别人的期待,并不能让别人感受到爱。

 


我特别认同李雪老师的一句话:“爱,要先给自己,再给孩子。”

 

你若在每件事上呵护自己、宽容自己,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被外界和他人左右,爱意才会在心中流淌。

 

这时候经由你流出的爱,才是真正无条件的爱。

 

正如教育家杜威说:“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爱自己的人,便给孩子做个表率,先爱你自己。




  • 电话直呼

技术支持: 97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