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商务:niukoujiaoyu@126.com

400-806-3577

0531-8916-7777

首页 >> 研讨案例 >>真实案例 >> 一个学霸女孩走出抑郁的真实经历:博士妈妈的逆向救赎
详细内容

一个学霸女孩走出抑郁的真实经历:博士妈妈的逆向救赎


个案介绍

1

咨询人:孩子妈妈


2

孩子年龄/性别:15岁女孩


3

指导老师:王俊卿老师及其团队


4

情况介绍:

_

爸爸妈妈双博士;


之前孩子成绩优秀,后来成绩大幅下降;


被诊断为抑郁,有药物介入;


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后跳楼自杀;咨询前已休学一年;


讨厌爸爸,见到爸爸就情绪失控。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约9500万。据《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数的30.28%。

 

国内对于抑郁症青少年患者干预通常针对孩子,父母总隐藏于孩子身后。


他们坚信自己的教育不会出错。

 

但现实是,如果把家庭比作一个系统,孩子无时无刻不受到父母的影响,仅对孩子进行干预,很多时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一旦他们回到生病的旧系统,问题很可能会再次出现。

 

只有经过父母日积月累的努力,细心细致的和孩子相处,才能获得“幸福生活”。



来自广州的小仪(化名),拥有一对博士父母。


看似完美的家庭却危机四伏,小仪父母经常吵架,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仪,敏感、讨好、压抑,上初中后患上了抑郁。


而小仪妈妈罗女士(化名)在心理咨询师王俊卿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改变自身言行和细节,走进了小仪内心,从对彼此的“完全不懂”到现在的“互为好友”。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仪的故事。

 

一、情况介绍


罗女士和陈先生夫妻俩有很多共同点——都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都是凭借自己的努力一路成为博士。

 

即便二人有很多相似,但教育观念的不一致导致两人时常吵架,但吵归吵,他们夫妻二人谁都没有提出离婚的想法。

 

王俊卿老师让罗女士夫妻俩填写婚姻质量量表时,罗女士没有多犹豫,把每一项都勾选到最好。


虽说两人经常吵架,但是丈夫一直以来的包容和支持,让她对这段婚姻非常满意。

 

但陈先生的测评结果是【不满意】


妻子性格强势,自己根本没法和她沟通,只能一直忍耐,“40多岁快50的人,我也不可能跟她离婚。”

 

女儿小仪和父亲有同感,母亲似乎总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影响。



在压力中成长起来的小仪

小仪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她身上承载着全家的希望,尤其是在这样一个高知家庭,小仪从小就被严格要求。


陈先生是医生,每天都在医院忙得焦头烂额,无暇顾及家庭。


而罗女士因工作需要经常外出学习,忙于学业,阶段性缺席孩子成长。


从小仪上小学开始,家里的电视就没有打开过。妈妈和奶奶总是骗她说电视机的线路被老鼠咬坏了,要把整面墙拆掉才能修好。


罗女士也不让女儿和成绩在中下游的朋友一起玩,怕她学坏,影响学习。


初中时,小仪的成绩一直在年级20名左右,有一次考到了更高,她在回家的车上“哈哈”的笑着,罗女士马上打断她,“你看你又翘狐狸尾巴了!你为什么只有12名?想去一中必须要到年级前五!”


除此之外,小仪的饮食起居也被牢牢控制着。


衣领要叠成直角,她不能点外卖、喝奶茶,只能吃家里低油低盐的饭菜,每天早上还要喝下一把营养素片。

成长经历


初二的一次英语考试前,小仪感觉自己出问题了。她突然失控地崩溃大哭、抓头发、扇自己耳光。

 

她开始反抗妈妈,在期末考试中,她故意答错了一些题,成功地让排名掉到了90多。

 

让小仪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次成绩下降不仅招来了妈妈的不满,她一边骂小仪一边扔书,「滚出去!」「不要认我当妈。」

 

就连平时对她不管不问的爸爸也开始阴阳怪气地打压指责她。


小仪问爸爸,“如果我没有这样的好成绩,你还会把我当你的小孩吗?”爸爸的回答很冷血,“当然要考个好成绩,不然你能干什么?”

 

从那时起,她彻底崩溃了,厌恶爸爸,不和爸爸说话,甚至到了看见爸爸就会恶心、头疼的程度。

 

整个假期,小仪都被反锁在家里预习高一的知识。

 

上了高一,小仪要求住校,尽管周末回家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小仪和爸爸、妈妈的争吵还是难以避免。

 

忍无可忍的小仪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一次回学校的路上,她试探着问妈妈:“如果有一天我去死掉会怎么样?”“去死啊!又不见你去死,你赶紧去死给我看呐。”

 

让罗女士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这句话成了压垮女儿的最后一根稻草。


图片

孩子情绪不稳定


小仪重大事件回顾

那天,罗女士接到了小仪学校的电话,电话里,小仪班主任哭得泣不成声。


原来,小仪班主任注意到小仪最近成绩下滑得特别厉害,就把小仪叫到办公室批评教育了一通,可谁知,小仪回到班后,二话不说就开窗从窗户跳了下去。


幸运的是,教学楼二楼有个种花的大露台,从三楼跳下去的小仪虽没有发生生命危险,但脚腕被摔骨折了。

成长经历

 

女儿轻生后,罗女士带着女儿去了心理科检查,小仪的诊断结果竟然是抑郁症!

 

罗女士一直无法理解,她不断地问医生,“不可能吧,我对她那么好,为什么?”

 

在罗女士看来,她为了培养女儿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什么都帮她做,希望她出人头地。


虽然嘴上常常挂着难听的话,但女儿在罗女士心里是“天使一般”的存在,她非常爱女儿。


二、寻因问果觅根源

 

直到罗女士对接上了心理咨询师王俊卿老师,她才看到孩子痛苦。


王俊卿老师说,大部分父母都不愿相信和接受孩子患有心理疾病,即使他们知道自己也存在问题。

 图片

王俊卿老师及其团队线上了解家庭情况


01

父母情感忽视,在孩子内心的权威感较低


在罗女士家庭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孩子心中,「父母的权威感较低」

 

爸爸和孩子关系一般,孩子跟爸爸相处很少,沟通很少,和孩子的高质量互动少,给孩子传递的力量感、自信、勇气不足。


妈妈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和理解,在孩子心理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没有给孩子积极疏解,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存在过度斥责孩子。

 

目前孩子对家长有比较多的情绪,虽然有时候还会跟家长沟通交流,但无法深入到心灵层面,很容易引发争吵。

 

王俊卿老师给罗女士上了一堂青少年心理差异小科普课。

 

比如一个女孩被同学问了一句,“你今天为什么没有扎头发?”


体质好的孩子可能不受影响。


但先天体质较弱的孩子,性格更敏感,或许会不断回想:


对方是不是觉得我这个头发丑?是不是在嫌弃我?


因为一句话的小事而陷入巨大的念头里,在一些家长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

 图片

老师指导孩子妈妈


王俊卿老师又问了罗女士一个问题:


假如今天孩子放学回家说自己因为被老师误会上课讲话而被骂了,你们会怎么想?

 

罗女士答道:“老师这样做很正常,孩子在课堂上认真听课的话,她老师又怎么会误会她呢?”

 

孩子遇到这样的问题时,家长的第一反应是不是心疼、焦虑、难受呢?


许多父母对自身感受的觉察力较弱,对自己的情绪都是麻木的,就更难体会孩子的心情了,更不用说提供情感支持。

图片

介入初期,孩子妈妈情绪不稳定


02

孩子内心源动力不足

 

罗女士和陈生生夫妻俩经常吵架,导致小仪内心安全感不足,害怕爸爸妈妈离婚,自己被抛弃。

 

所以小仪从小到大在家庭中充当着“保卫者”的角色,满脸笑意地调和父母之间的矛盾。

 

父母的不接纳、打压让她成就感和价值感严重缺失,缺乏自信,有一定的自卑心理。


她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为了能够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并且,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小仪抗挫抗压的能力差。


在遇到外界的压力时很难通过自我调整化解压力,当遇到的压力得不到有效的化解时,便会出现逃避退缩的行为。

图片

孩子妈妈认识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当


03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合理

 

罗女士夫妻俩把自己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全都归功于父母的打压式教育。


于是,他们就延续了自己被教育的方式,将这种方式用到了小仪的教育上。

 

他们也习惯性的用自己认为的方式教育小仪,没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当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却指责孩子,讲话的语气和态度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和温暖。

图片

孩子妈妈认识到自己教育方式不当


三、心理咨询师的指导

 

罗女士在王俊卿老师的指导下,看到了自己家的教育方式存在着不足,下决心要从“根”改变。

 

共情孩子的痛苦

 

王俊卿老师收集全家庭资料后,邀请罗女士和小仪到机构来体验一堂体验角色扮演课。

 

罗女士和小仪先扮演家长,再扮演孩子,按照自己平时的沟通方式表演。


「你去死啊,这么多人死都不看到你去死」「滚出去」「不要认我当妈」「你怎么又不睡觉了?你怎么又吃冷的东西」……

 

小仪把所有母亲骂人的话语一股脑倒了出来……


蹲在地上被骂的那几分钟,罗女士说自己“想死”,她心里从未有过这样的感觉,最后,罗女士哭得泣不成声。


那几天,罗女士被伤心填满,她向王俊卿老师倾诉:“原来是我让女儿受了这么大的苦,我真是不配做妈妈。”

 

这是罗女士第一次共情孩子的痛苦,也是她第一次真心实意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图片

孩子妈妈学会控制情绪


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方式

 

罗女士表达欲强,不断输出负面情绪,习惯指责他人,爸爸总是说话最少的一个。


这也是很多家庭中常见的模式。


罗女士也对自己感到无奈,她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的言行对别人的影响,比如明明想安慰女儿考试不理想,出口就变成了“我也没指望你能考上本科”


丈夫形容她,只要开口说话,第一句还正常,第二句就有点不对劲,第三句肯定负能量。


经历了角色扮演带来的内心冲击,罗女士告诫自己一定不能再伤害女儿。

图片图片

家长能够接住孩子情绪

为了避免说错话,她开始控制表达欲,在心里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说话,打死都不说。

 

王俊卿老师又手把手地教给罗女士正确有效的亲子沟通方式,调整过去打骂、指责、否定、抱怨式的错误沟通方式。

 

学会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尝试重新建立亲子关系,让孩子不再反感接触自己,让孩子愿意把自己作为倾诉对象。


四、家庭的改变

 

经过两个月的调整,罗女士已经放下了焦虑,也彻底改变了自己。


小仪感受到妈妈的改变后,也开始慢慢卸下心防,遇到问题时,会主动和父母交流、沟通,而罗女士也能很好地接住女儿的情绪。

 

休学一年的小仪也终于复学,每天都自觉完成各项作业,成绩也不错。


之前害怕社交,如今她也能鼓起勇气和同学聊天。

 

看着女儿如今自信的模样,罗女士很庆幸自己选择了向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未来,她也会持续学习,为女儿打造一个真正温暖的家。

 纽 扣 家 庭 教 育 

解决数万名家长的各种心理咨询需求

让千万家庭教育困惑者走出阴霾




快捷服务
新闻中心
关注微信公众号纽扣教育
版权所有:纽扣教育科技研究院  
关注微信公众号纽扣家庭教育
  • 电话直呼

技术支持: 97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