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商务:niukoujiaoyu@126.com

400-806-3577

0531-8916-7777

首页 >> 学术动态 >>学术成果 >> 基于人文生态的家庭教育取舍与把控
详细内容

基于人文生态的家庭教育取舍与把控

王炳信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黄羊镇九年制学校)
  [ 摘 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科学、合理、适当的家庭正向教育不可或缺。家长一定要注重快与慢的调控,让家庭更融洽;注重多与少的取舍,让家庭更温馨;注重实与虚的结合,让家庭更和谐。家长应该俯下身子,关注细节,注重日常,在人文生态的涓涓细流中滋养孩子,使孩子发生最接地气的成长。

  [ 关键词] 家庭教育;人文生态;快慢把握;多少取舍;虚实结合

有专家言:家长和教师每天都在“地雷中探路”,一不小心可能就会闯进孩子心灵的禁区,触发心灵或情感的“地雷”。可见,教育好孩子该需要多少“惊心动魄”的心思。由于家长的理念、视域、方法等不同,家庭教育的效果也就不同。家长应该以更为人文的姿态直面自己的孩子,构建浓浓的人文家庭生态。至少注重以下三点:注重快与慢的调控,让家庭更融洽;注重多与少的取舍,让家庭更温馨;注重实与虚的结合,让家庭更和谐。
一、注重快与慢的调控,让家庭更融洽
所谓“快”,是指某些事情的规划要早一些,落实要快一些。比如,关于文明与礼仪、爱与恕、责任与坚守等精神层面的浸润要快,人格、责任、尊严、恕与爱、“恻隐之心”与“浩然之气”等方面的教育决不能滞后。总之,精神种子的播撒要早要快。在孩子们人生长河的源头上就早早播下这些种子,才是对孩子品性真正的呵护与负责,才是对孩子未来成长的准备。好习惯的养成要快、好品性的滋养要快、好的理念的浸润要快。
某个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教育孩子把开饭前的最好座位让给长辈,第一碗饭端给爷爷奶奶,削干净的第一个苹果递给父母,给父母亲准备好洗脚水,而不是父母亲为孩子准备好洗脚水;任何时候都注意礼貌,知道礼让别人,知道分享好东西……孩子在上一年级时就已经在言谈中、在气质里、在不经意间显得优雅文明、教养十足、人见人爱……如上的教育一定要早要快,以此为孩子的一生奠基。
所谓“慢”,包括多个层面,一方面,指家长不能急功近利,不能第一时间就匆匆忙忙下结论、慌慌张张贴标签、不经调查就盖棺论定。幼年期的儿童是“动态的、发展的、转化的”生命个体,此时的“不行”并不意味着以后的“不行”,此时的负面状态并不意味着以后永远如此不济。一些不经斟酌的过快的评价,有些武断偏激,一经出口就是得不偿失的,常常挫伤了孩子们的自尊心。
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中,基于人文生态的文火慢炖显得不可或缺——注重一点一滴的改变,追求一寸一尺的进步。每一个孩子看似错误的背后,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枝枝蔓蔓,“内心都可能藏着你没有看到的风物”。面对这样的内心,家长应该克制自己的怒火,慢下来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或许能找到可以突破和改进的切入点。当家长慢下来时,事情的真相会一点一滴地显现出来,并以此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注重“快与慢”的关键在于从儿童视角出发,“从更切合儿童发展天性的角度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命活水”。所谓从“儿童视角”出发,就是要考虑到儿童天真、率性、好奇等特点,加以正向利用,该快的快,该慢的慢。关乎孩子品性教育的大方向,一定要早要快,一定要趁早立下精神的方位盘;而关系到事情的峰回路转,关系到品性的浸润和扭转,以及解决策略的实施,生命成长中诸多辗转、迂回、螺旋发展等过程,一定要等一等,一定要慢下来。等一等,也许就等来了自我警醒和反思;静一静,也许就暗合了生命拔节的基本规律。

二、注重多与少的取舍,让家庭更温馨
新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所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主张,让一些家长开启了孩子成长的“加速器”——某个年龄段,必须背会若干古诗词,必须考过钢琴十级,必须学完“剑桥英语”,必须得几次奥赛冠军,必须获得美术科幻国家级奖项……碰到所谓的“天才”,这样的“加速”或可带来满意的结果。不同的孩子,其学习偏好、负荷力、学习效能感和可塑性也就不一样,既然如此,我们就不能整齐划一地要求学生,不能看到别人家的孩子“成功”了,就使劲“赶着鸭子硬上架”。优秀的家长懂得恰到好处的取舍,而这种取舍应该基
于学生的天性与特长,真正促进孩子做“最棒的自己”,真正让家庭更温馨。
比如,家长应该“剪掉”一些藏在光鲜外表之下的“噱头多价格高”的补习,少做一些机械、重复和呆板的作业,删除那些“浮光掠影”式的实践活动;少一些抄抄背背,多一些内化理解;少一些单一机械的书面作业,多一些多向灵活的实践作业;少一些铺天盖地的、没有针对性的补习,多一些切合实际的、能够补齐自身短板的补习;少一些大人强迫的生涯规划,多一些符合个人兴趣和特长的理想蓝图。这样的多少取舍一定要基于人文生态: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每一个家长都应深思:自己孩子想要的或人生理想是什么?做一个最棒的自己的方向和根在哪里?什么样的选择就恰好避免了其短板而张扬了其优势?这种反思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得出结论的,而是靠家长长期的观察、入微的分析和综合的评估而得出。家长应多一些耐心、警觉和敏感,力争为儿童撑起一片多元、丰富、厚重的成长天空。
曾有专家言:“方向和动力是孩子成长的‘核动力’。”前者意味着选择的正确,后者意味着付出的心血。

如果孩子们的学习符合自身努力的方向,并且保持强大的学习动力,那么就大力倡导并变成行动;反之,就应该勇敢地按下“删除键”。根据孩子们的天性爱好,因人而异而开出不同的发展菜单,并且行以成之,朝着目标大力挺进,应该成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视点之一。

三、注重实与虚的结合,让家庭更和谐
实践一再证明,儿童的学习不能过于紧张,学习之弦不能绷得太紧。想一想,每一天,每一刻,儿童面对的都是“耀武扬威”的习题,或者无休无止的训练,部分孩子们甚至不曾歇息片刻,谈不到有意义的劳逸结合,那么,快乐学习和成长就是空中楼阁。这样的累,换来的只是学生的身心俱疲和家长的无可奈何。除了学习、作业、训练等,除了教科书、辅导班和以前的学习场域,孩子们的学习或生活中一定还要有其他一些因子,一些看似“虚”的但不可或缺的因子,这样的“虚”应该成为儿童学习的补充。家长一定要注重“实与虚”的调控,让孩子们的空间有足够的弹性与张力,让生命的成长有足够的资源和必要的陪衬。所谓“实”,就是学习一定要“实”,身体的锻炼一定要“实”,读书要“实”,技能技法的提高要“实”,动手实践要“实”……为了高效地落实这些“实”,家长必须督促孩子们做好计划,并且严格按照计划“落地生根”。就拿读书来说,不妨让真正意义上的亲子共读共写变成现实:幼儿时,利用绘本与孩子共读,读得有滋有味;稍大些,在童谣传唱中吸收精神的“维他命”,读得有情有义;再大些,在童话的喜怒哀乐中滋养心灵,读得精神充实……让读书变成孩子和家长共同的呼吸,在墨香和书海中的纵深皱褶中成长,在思考和顿悟中通过阅读建构自己与世界的交换体系。所谓“虚”,比如暂时的游戏、郊外踏青、随手涂鸦、小溪中观察或亲近小动物;还比如,唱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有意义的上网、公益活动;还比如,去乡下看望爷爷,去野外和虫子打交道,和清风鸟语做个伴……

这其中的诸多意象,似乎都是“虚”的,无关成绩,无关考试,无关荣誉,但却荡漾着生命的灵性和快乐。对于成长中的小孩来说,内心的丰富、情感的深厚似乎与这些“虚”都脱不了干系。家长一定要注重虚实的结合,该“实”的时候“实”,该“虚”的时候“虚”。家长要鼓励“虚实结合”,但一定要注意一些细节,艺术化地进行把控。比如,家长和孩子一块儿去看一场好看的电影,但一定不要硬性布置观后感;家长和孩子们一块儿去踏青或郊游,一块儿打雪仗堆雪人,但不要硬性要求写体验日记。当家长和孩子们一块儿共建生活中的“青山绿水”时,当有意义的亲情陪伴成为常态,成为和谐的音符时,家人之间更亲密了,而且不知不觉丰富了孩子们的生命底色和精神世界。家庭教育中还有更多的取舍与把控,需要家长的分寸感,当然,更需要家长强烈的责任感。家长应该担负起第一任老师的多重责任,应该下点功夫处理好分寸感,尽最大可能强化其责任感。当家长和自己孩子手拉手一起学习文化知识,一起欣赏花开花落,一起茁壮成长之时,家庭气氛就是融洽、温馨、和谐的,两代人之间就会发生最好的教育正效应——浸泡在人文生态中的莘莘学子一定能快乐、健康、全面成长,家长也同步发生可喜的变化,收获不少馥郁与花香。家长应该俯下身子,关注细节,洞察真相,注重日常,关注长远,在人文生态的涓涓细流中滋养孩子,也成长自己,使孩子发生最接地气的成长,促进家庭教育真正上台阶、提档次、出品味。
参考文献:
[1] 王文丽.“只拣儿童多处行”[J]. 教师月刊,2017(2):37.
[2] 雷发虎. 公平教育:儿童视角不可或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32):1.
[3 陈秋兰. 教育是一种唤醒[J]. 中小学德育,2018(1):1.

快捷服务
新闻中心
关注微信公众号纽扣教育
版权所有:纽扣教育科技研究院  
关注微信公众号纽扣家庭教育
  • 电话直呼

技术支持: 97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