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家庭教育研究 >>家庭教育研究 >> 李玫瑾:孩子12岁以后,真正厉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详细内容

李玫瑾:孩子12岁以后,真正厉害的父母都懂得“示弱”


教育学家曾经发现一个规律性的现象。

 

强势的父母带出来的孩子,大多性格柔弱、自卑、不敢大声说话,并且有很强的依赖感。

 

而那些性格温和、看起来非常随和可亲的父母,带出来的孩子性格活泼开朗、乐观自信,待人接物落落大方,其处事风格让人感觉到非常快乐、轻松。

 



知乎上有一位妈妈曾问过网友一个问题。

 

她苦恼地说:批评孩子钢琴作业没练好,孩子却怼回来一句“有本事你来呀”,我来不了,该怎么回?

 

这个问题引来两百多万网友围观。

 

看来,如何体面地和孩子过招,是全天下父母的难题。

 

问题下面有许多留言,其中一位让人拍手称赞。

 

干脆利落回道:我就是不会啊,来不了!你会你教教我呗。

 

原来,真正厉害的父母,并不是靠强势去压倒,或者反复去唠叨。

 

纽扣家庭教育集团特邀专家李玫瑾教授曾说过:12岁之后,父母的沟通方式一定要改变。最关键是,父母要学会示弱。






图片

擅长领域:犯罪心理分析及画像研究;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研究;公安社会心理调查研究;有组织犯罪问题等


孩子叛逆时,母要学会“服软”

 

微博上有一位妈妈说儿子非常的叛逆。

 

在学校儿子主动坐到最后一排,学习不认真,还在学校拉帮结派,就像一个小混混。

 

经常很晚才回家,如果妈妈追问他“去哪里了”,都能瞬间点燃儿子的暴脾气。

 

儿子的叛逆真的让她束手无策。



其实,对于叛逆的孩子,父母最差劲的做法就是硬碰硬。

 

很多父母发现,当孩子14岁左右时,性格行为突然改变了。

 

脾气烦躁易怒,情绪极不稳定,拒绝和父母交流。

 

为什么孩子会变坏?


实际上这是因为此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最浓烈,他的每一次叛逆,都是在“争权”。


然而,很多父母还停留在“发号施令”的教育模式中,很多事要求孩子必须听自己的。


这就是点燃亲子关系权力争斗的导火索。

 


青春期的孩子是属于越管越叛逆的阶段,父母的强硬态度会激起孩子的固执心理。

 

他们更渴望的是要完成自我认知,他要的就是“我要活成自己的样子,不是活成别人的影子”。

 

因此,对于叛逆的孩子,“服软”是上上策。

 

作为父母,无论对错与否,在孩子面前都该放软姿态。

 

当父母发现孩子有错:多采用“我知道”的共情方式去理解孩子。

 

如果父母做了让孩子不能接受的事,主动“服软”,也许一句“对不起”就能打开孩子的心扉。


适当的“示弱”,孩子会更独立、有责任感

 

胡可在一档节目中传授育儿心得时说:“男孩子的妈妈一定要懂得示弱,让你的儿子有机会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她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么做的。

 

比如照顾两个孩子感到疲惫时,就如实地跟孩子说自己的感受:“今天我特别特别地累,有一些家务需要你们来帮妈妈一起完成,可以吗?”

 

孩子们听了,也不沉迷玩耍了,抢着擦地板、洗袜子,非常积极主动。

 


孩子的能力一定是在一次次尝试和动手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并从中收获属于他自己宝贵的经验教训,男孩女孩都一样。

 

父母善于示弱,就是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孩子随着成长会越来越有力量。尊重他,信任他,给他更大的成长空间,把主动权和表现的机会让给孩子。

 

比如家长每天或每周抽出一些时间“偷偷懒”,给孩子布置一些小任务让他帮忙完成。


在一些家庭事务上,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孩子商量着来,合理的就予以采纳,他会更懂得观察和思考。


在非原则性的事情上,给孩子充分的选择权,多让他自己做决定。

 

在话语上,少对孩子说“你不会”、“小孩子不懂”、“听我的”,多多表达对孩子的信任、鼓励和期待:

 

“你觉得怎么样?”


“咱们商量一下吧!”


“没事儿,已经很好了,下次努力会更好的!”

 

把孩子当做一个“小大人”来看待,你会看到他的能力在快速增长,变得更独立,更有责任感。

 

父母示弱,是亲子矛盾的缓冲器

 

作家六六曾这样描述过她的青春期儿子:


青春期小孩,避免彼此嫌恶的唯一办法就是我闭嘴。


我不知道他要多久才会懂事,也许等他懂事了,他就成为别人的丈夫或者别人的女婿,我并没有享受到他的耐心和宽容。


连能言善道的知名作家,面对青春期孩子时,都找不到交流沟通的渠道。

 

12岁以后的孩子,开始形成越发强烈的自我意识,虽不成熟,也不完全正确,但他们会坚定地捍卫。

 

软硬不吃,打骂不服,亲子大战一触即发。

 

孩子们“一言九鼎”,常常把父母们气得血压飙升。

 


家庭中出现了战火,亲子关系面临僵局,怎么办?

 

李玫瑾教授的说:“过了就好,过了就好,就算过不了,也得忍。”

 

李玫瑾认为,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都是垃圾。

 

没必要和青春期的孩子讲道理,因为他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

 

遇到什么事情,只要点到为止就好。比如他和同学发生冲突,平静地问一句“发生什么事儿了”,接着再说三五句,就要扭头走开。

 

和孩子较劲,除了把我们气疯,没有半点作用。

 


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洪荒之力,就是想多说两句怎么办?

 

那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还是要多尊重他,多商量。  

 

谈论某件事情时,可以说“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会这么做”,而不是指责他“就你傻,你怎么能这样”。

 

李玫瑾教授回忆起自己女儿进入青春期时,母女之间特有的沟通方法:和自己的女儿谈事情的时候,都是去超市或者遛弯的时候谈,不会坐在家里谈,这样两个人都比较放松。


遇到敏感话题,比如女儿早恋,她不会唠叨,而是认真写一封很简单的信,用信沟通,给孩子讲述,爱情到底和什么有关。


后来,女儿回信时写着“给可爱的妈妈”,欣然将自己的心事写出来,放心地分享给妈妈,也会询问妈妈的意见。



纽扣家庭教育说


当孩子面对“强大”的父母,只有两种选择。

 

一是做个无所不能的人,追求完美;另外一个选择就是什么都不做,随波逐流。

 

教育,就是给孩子的能力“加持”,要想他越来越强大,父母就要表现得“弱”一点。

 

孩子的求助,少一点“帮助”,多一点鼓励,孩子就有机会变得宽容和强大。

 

父母的事,“让”给孩子做一些,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能够为家庭挡风遮雨的人。

 

你给孩子的语言“柔”一点,才能做到以柔克刚。





  • 电话直呼

技术支持: 97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