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商务:niukoujiaoyu@126.com

400-806-3577

0531-8916-7777

首页 >> 重要新闻 >>默认分类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成就与展望
详细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成就与展望

            作者:吴霓 魏晓东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民族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关注和重视民族教育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重要作用,对新形势下做好民族教育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

2014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民族地区抓团结、抓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个基础性工作”。2015年8月18日,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从政策的顶层设计上明确了新时期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中央财政对民族教育投入也逐年大幅度增加,特别是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重大教育项目实施继续向民族地区倾斜,教育对口支援力度不断加大,民族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和主要指标与内地的差距不断缩小。在党和政府“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基本建成世界规模最大、最完备的民族教育体系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包括少数民族教育在内的国家教育体系由小变大、由弱变强,逐步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同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民族教育从保障受教育权向实现教育公平、优质均衡的更高目标迈进,学有发展、学有质量、学有所长、学有保障已成为当前民族教育的生动写照。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中国特色显著的民族教育体系。体现在发展指标上:一方面,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均占有一定数量比例。据统计,截至2021年8月底,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在校生达到2617.43万人。其中,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初等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的少数民族学生数分别为530万、12.4万、1333.39万、570.77万、274.75万、466.58万,分别占该领域学生总数的11%、14.17%、12.4%、11.62%、11.01%、8.9%。另一方面,在专任教师及占比方面,也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10年底,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共有125.56万人,占全国专任教师总数的7.80%。2021年8月,少数民族专任教师共有156.77万人,占全国专任教师总数的8.8%。少数民族在校生及专任教师数量的显著增加,直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视与关心、民族地区教育普及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教育公平、人口素质、教育质量等不断提升,有力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截至2011年底,全国所有县(市、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所有省级行政区全部通过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国家验收,实现了“两基”目标,全国人口覆盖率达到了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08%。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在原有发展基础上领导和推动民族教育向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迈进。为找准教育政策和民族地区结合点,增强教育领域涉及民族相关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深度聚焦民族地区,特别是最贫困的“三区三州”区域教育的特点,量体裁衣、分类施策,积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改善高寒山区、边远牧区义务教育教学条件。全面加强教师培养培训,精准提升民族地区教师教学能力,组织开发统编教材数字资源、教师用书、学生学习辅助资源,向民族地区免费提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服务,全面加强三科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支持。深入推进“互联网+教育”行动,发挥5G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聚焦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现状与需求,通过实施民族地区“智能教育试验区试验校”项目,建立了22个试验区、121所试验校,并在发达地区建立20所支持学校,探索发达地区与民族地区教育共同发展的新路径。支持民族地区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年)《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2019年)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发展。这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了民族地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取得较大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教育公平取得了显著成绩,主要体现在各级普通学校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不断增长,受教育权得到全面而有力的保障。第一,学前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占学生总数的比重不断增长。学前教育少数民族学生总数从2010年的212.72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530.11万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也从7.15%上升至11%。第二,初等教育阶段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稳步增长。小学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从2010年的10.54%增加至2021年的12.41%;初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从2010年的9.42%增加至2021年的11.62%;职业初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从2010年的33.60%增加至2021年的62.17%。第三,中等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占学生总数的比重持续增长。普通高中少数民族学生总数从2010年的183.34万人增加至2021年的274.75万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也从7.55%增长至11.01%。职业高中少数民族学生总数从2010年的37.92万人增加至43.09万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也从5.22%增长至10.27%。普通中专少数民族学生总数从2010年的67.56万人增加至2021年的79.75万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也从7.70%增长至10.84%。第四,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学生人数及占学生总数的比重平稳上升。本专科少数民族学生总数从2010年的150.38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466.58万人,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比重也从6.76%增加到8.9%。同时,为解决民族地区贫困学生上大学难的问题,国家相继实施“国家专项”“高校专项”和“地方专项”计划,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截至2020年3月底,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自2012年以来累计招生近60万人,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从2015年的27.5万人增加到2019年的50.9万人。第五,特殊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比重已较2010年的7%翻番至14.17%,实现了跨越式、大幅度增长。

民族地区教师、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师和高层次人才的数量不断提升。第一,各级各类普通学校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不断增长。截至2021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数已达156.77万人,占全国专任教师总数的8.8%,比1978年的43.3万人增长了113.47万人,增长了262.06%。第二,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数量不断增长。2021年,少数民族博士生人数达到了2.82万人,较2010年的1.21万人增加了1.61万人,增长幅度达一倍以上,所占比重也从4.68%上升至6.05%。2021年,少数民族硕士在校生共有14.68万人,较2010年的6.45万人增加了8.23万人,增长率高达127.6%,所占比重也从5.04%上升至5.49%。同时,国家大力推动实施免费师范生计划、“特岗计划”“国培计划”、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等专项计划,向民族地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农村倾斜,并先后启动“援助西藏教师培训”“援助新疆教师培训”“援助边境民族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使百万人次的教师获得了有效素质提升。2017年,全国选派2.4万名优秀教师赴“三区三州”受援县支教;2018年以来,累计为中西部贫困地区选派近9万名支教教师。这些政策措施大大提升了民族地区教师的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国家“七普”数据显示,我国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呈稳步提升趋势。第一,民族地区6岁及以上人口文化程度明显提升。比较“七普”(2020年)与“六普”(2010年)数据,8个民族省区具有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下降了7.73%(新疆)—16.18%(西藏);反之,具有高中(含中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则上升7.73%(新疆)—16.18%(西藏)、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上升4.57%(新疆)—9.61%(西藏),尤以西藏增长最快。高于全国增长平均水平(7.17%)的省区还有内蒙古(8.13%)、宁夏(7.28%)和青海(6.53%)。第二,8个民族省区人才总量持续增长。从人才占人口总量的比例来看,8个民族省区每10万人拥有的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数量增长显著,其中内蒙古(20.54%)是拥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口比例最多的地区,其次是宁夏(20.02%),新疆(18.43%)排在第三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22%)。

民族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持续加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持续加大,从建设规模到建设门类,再到配套设施和办学条件,都进入到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投入4000多亿元,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薄弱学校改造、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等系列重大工程。健全了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完善了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国家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期限进一步延长,中职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继续扩大,真正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免费教育,民族地区逐步实现了15年免费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做到了应助尽助。据2021年9月发布的《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2020年全国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幼儿)14617.50万人次(不包括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比2019年增加4026.71万人次,增幅38.02%;累计资助金额2408.20亿元(不包括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比2019年增加282.2亿元,增幅达3.4倍。同时,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优先保障这些地区学生国家助学贷款需求,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辍学。其中,“三区三州”地区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一补”)、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学生(幼儿)627.27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06.61亿元,财政资金投入共计104.78亿元。从财政占比看,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政策倾斜力度之大可见一斑。

教育精准扶贫助力民族地区整体脱贫成效显著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阻断民族地区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注重发挥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以“三区三州”为例,在政策保障上,2018年,教育部联合国务院扶贫办和财政部,先后颁布了《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投入管理深入推进“三区三州”教育脱贫攻坚的指导意见》作为教育扶贫的系统性总体部署,中央财政其他相关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将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等作为重要因素,向“三区三州”所在省份倾斜。在具体举措上,聚焦52个未摘帽贫困县、“三区三州”地区,不断加大学生资助政策和资金倾斜力度,优先保障这些地区学生国家助学贷款需求,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辍学。对“三区三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对全部学生施行15年免费教育;充分利用对口支援和东西部协作机制,完善教育对口支援工作机制,持续做好教育人才“组团式”支援工作,加强东中部省市职教集团、本科职业院校对口支援工作协调推进,推动“组团式”对口支援高校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大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采取异地办班方式向东部发达省市输送学生,为“三区三州”贫困家庭学生开辟录取绿色通道,安排一系列优先措施,如优先报名、优先选择专业、优先落实助学政策、优先安排实习、优先帮扶就业;深入推进“控辍保学”工作,坚决杜绝因贫辍学现象发生等。截至2020年,全国760个贫困县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实地督导检查验收。2020年,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顺利达到95%既定目标,较2015年提高了近5个百分点,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大幅缩小。可以说,教育精准扶贫为全面实现脱贫奠定坚实基础。

面向未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们要继续推进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传承,扩大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范围,大力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

(作者吴霓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战略与宏观政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魏晓东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2年第7-8期)

作者:吴霓 魏晓东


快捷服务
新闻中心
关注微信公众号纽扣教育
版权所有:纽扣教育科技研究院  
关注微信公众号纽扣家庭教育
  • 电话直呼

技术支持: 97建站 | 管理登录
seo seo